2019年,全省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。统筹推动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美丽乡村、原生态“五大保卫战”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,全力攻坚13场标志性战役,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.3%,同比升高0.2个百分点,PM2.5平均浓度为28微克/立方米,稳定达标;62个国考断面Ⅰ-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6.1%,同比升高16.1个百分点;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,优先保护类占比达到96.65%。
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加强大气污染防治,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。深化燃煤污染管控,强化工业污染治理,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,淘汰燃煤小锅炉,淘汰老旧车,查处整改成品油市场,加快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,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,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核查。实行“全域全时段全面”秸秆露天禁烧,开展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督查,督查一至四级网格1万余个,秸秆禁烧取得决定性胜利;坚持以禁促用,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完善预警分级标准、应急减排措施及哈大绥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机制,积极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。
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,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。强化依法管控和协同治理,开展水质不达标流域专项执法检查和入河排污口排查,成功消除阿什河、倭肯河、梧桐河劣V类水体。坚持“百姓水缸不能脏”,有效保护水源地,划分调整407个水源保护区,完成17个市级和26处县(区)级水源地问题整改整治,推进水源水质达标替代工程,累计完成40个黑臭水体治理。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,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.6万吨/日,新建改造排水管网571公里。
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,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,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。完成全省1.9亿亩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20%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,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,有效加强风险管控。推进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,全面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,全省固体废物“零进口”。推进垃圾分类处理,制定《黑龙江省城乡固体废物分类治理布局规划(2019-2035年)》,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。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专项行动,推广“一翻两免”等综合技术措施,开展农机化保护性耕作,排查整治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,切断进入农田链条,确保了粮食安全。
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,大力治理农业农村污染,全面打响美丽乡村保卫战。完成300个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,统筹推进农村垃圾、厕所、污水革命建设,农村改厕13.25万户;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地区基本达到“五有”要求;制定实施全省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,启动实施45个水源地保护区内村屯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。深入实施农业“三减”行动,“三减”高标准示范面积达到4000万亩以上,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达到1.96亿亩;建设2000个农作物重大病虫乡村监测点,形成基本覆盖全省农区的监测网络。加大畜禽污染防治力度,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%,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85%。
全省生态安全有效保障,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,持续打好原生态保卫战。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、三北防护林工程,完成营造林117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7.23%;落实草原禁牧制度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7.6%。持续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,组织排查违法违规行为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,制定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草规划,完成退耕还湿6.9万亩;启动实施黑瞎子岛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,投资3857万元推进界江界河沿岸水土保持工程;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,小兴安岭—三江平原项目被纳入国家第三批试点范围。
全省治理体系和能力稳步提升,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,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。大力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各市地均出台改革方案并推进落实;加快推进排污许可制度,提前完成排污许可证2019年度核发任务;扎实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,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取得初步成果。全面强化环境监测、信息技术等基础支撑能力建设,新建水、气自动监测站,哈尔滨大气超级站建成运行;完成污染源普查重点任务,加强科研院所成果应用,水、气、土等领域成果显着;落实例行新闻发布制度,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,推进信息政务公开,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。提高法治化治理水平,制发《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实施细则》,建立联防联治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,严厉制裁和惩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。